中国节能环保集团 全竞争突围

麦电网 来源:杨旭然 作者:麦电网 2018-12-12

所属频道: 企业 关键词:

单日2250吨!宁波洞桥垃圾焚烧发电新建项目(一期工程)

两垃圾发电项目 三峰环境获3亿多元补贴

启迪聚焦生物质能 建设美丽乡村

麦电网讯:“哪个行当投资回收期长达15年?哪个行当累计现金净流出持续10-15年?环保就是这样的行业,而且是一个公益性特征突出的行业。”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大山坦言。


过去10年,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成千上万家中小型环保企业。不容否认,其中许多企业的规模不大、技术能力比较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急需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的节能环保产业。但急剧增加的节能环保企业群体,到底能给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作为我国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在行业内深耕30多年,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节能环保领域规模大、专业全、覆盖面广、综合实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竞争优势不言而喻。赶上生态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节能看似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中央企业虽然在节能环保领域确实占有一定优势,但在这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刘大山认为,对中国节能来说一样面临严峻的挑战。身处重资产、公益性特征突出的行业,前期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在很长时间周期内才能获得回报。


“国家重大战略、产业规划与政策、法律法规与监督监管等各项措施的出台,激活了环保行业强大的市场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刘大山对此深有感触。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层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视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之严、环境改善效果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迈入了新时代。据有关方面统计,2017年全国节能环保行业总产值已经达5.8万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


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竞争与合作共生。较长的投资周期,决定了生态环保类投资运营企业显然无法像其他行业一样,快速获得超额利润,也不能和高科技、新兴产业一样,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各类资金融通来实现“发展奇迹”。


“重资产的行业特征,决定了中国节能需要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推动节能环保主业发展,但前提一定是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资监管政策的前提下,要严控财务风险。”刘大山说道。


作为节能环保中央企业,除了应对其他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中国节能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膀上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就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积极践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2016年全面启动的“共抓长江大保护”,堪称中国影响最广泛、任务最艰巨的大型环保工程之一。“积极践行重大国家战略,为保护长江母亲河贡献力量,这符合我们的主业,更是我们的责任。每一名中国节能员工,都为一生有幸参加长江大保护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同时,这也为集团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扩大国内外影响提供了重大机遇。”刘大山说道。


相比盈利和增长,责任、专注与合作,才更加接近于这个行业的真正内涵。


光伏电站的布局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中国节能的现金流。


不容忽视的残酷困境


当大家都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欢欣鼓舞的时候,市场上各类节能环保企业的生存境遇,却与热火朝天的舆论存在着一定“温差”。


2018年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是“难熬”的一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史上最严的环保风暴。环保督察力度之大、执法之严、速度之快,确实使不少企业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这一关键时期,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一大批固废处理、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公司的经营基本面却出现了“不能承受之重”。


受多方面原因影响,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被视作环保企业遭遇困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18上半年,节能环保行业的一些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出现了债务违约的风险事件,个别债权人还向法院申请诉前保全等措施,一些企业出现巨额亏损、股价大跌,经营活动陷入停滞状态。


就连一向以经营稳定著称的污水处理行业,多家优秀企业也同样陷入到融资困境当中。例如A股的某水处理龙头企业,2018年前三季度财务费用率飙升至8.09%,财务费用从2016年底的8400万元,飙升至2018年三季度的4.89亿元。此外,其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现金含量、每股经营现金流均为负数。另一家水处理龙头企业现金流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净利润现金含量节节下滑,2018年前三个季度的财务费用已经超过了2017全年的总和。与此同时,公司还有接近150亿元的在建工程,急需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撑投资。


表面看,这些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情况还算不错,但真正能及时现金结算的款项却并不多,企业的现金流状态欠佳。同时,由于承接了大量的政府工程项目,前期巨额垫资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融资能力,才能将业务顺利推进。


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充裕、蓬勃兴盛的时期,融资并非难事,毕竟垃圾处理、水处理等环保项目都是长期经营、政府付费、回报稳定、风险较低的“G端”,投资者对于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支付能力都有很大的信心。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不论是传统的BOO、BOT模式还是新兴的PPP模式,环保企业都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其项目建设和运营。但随着融资环境的变化,一切都变了。资金成本增长的压力和获取资金难度的加大,仿佛也预示着环保行业洗牌的脚步渐行渐近。


在刘大山看来,除了融资环境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引起重视。从全球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多数行业都会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节能环保行业也一样,一定会遵循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不高是客观现实。从长远看,产业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的确是行业的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整个行业更加专业和专注,效率更高。例如美国的固废处理市场,3%的企业做到了几乎90%的业务”,刘大山说。


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市场上这些融资遇到阻碍的环保类企业,必须直面过度竞争的残酷冲击。在小、散、乱的产业布局中,任何一个孤军奋战的节能环保企业,都难以具备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截至目前,A股几十家上市的环保企业中,市值超过500亿元的情况已经消失殆尽,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也几乎屈指可数。


人们往往会在行业景气时,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效率感到兴奋,却很容易忽略行业遭遇困难时他们孱弱的风险抵御能力。更何况,节能环保行业的重资产特性突出,有的企业虽然规模一般、资质一般,但其融资规模可是一点都不小,动辄十几亿、几十亿元,才能支撑得起规模巨大的PPP项目。


中国节能旗下中环水务公司董事长王堤告诉《英才》记者,在水务行业里有些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合同订单,项目规模甚至可以到达千亿级别。接单之后各方面的能力都很难同步跟上,特别是一些匆匆进入环保领域的跨界企业,其融资、人才、服务、管理都难以消化在手的巨额合同。


如果再考虑到这些环保企业漫长的投资回报周期——如刘大山所说的15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的投资回报期,连续10余年的累计现金净流出,那么很显然,任何一个理性的金融机构都会谨慎面对这样一类融资需求。


危机,让不少中小企业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做环保需要强大现金流的支持。即使是中国节能,也一直在努力通过“调结构”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清洁能源(光伏和风力发电)和大健康业务的布局,可以让中国节能以较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好的现金流支撑。


中国节能大健康业务的净利润贡献在集团整体净利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为其他主业板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没有这些稳定的现金流业务,能支撑得住吗?在环保这种重资产行业里,对我们来讲也是很大的挑战。”刘大山告诉《英才》记者。


调结构,是刘大山主政中国节能后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2017年11月,中国节能在镇江句容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暨改革发展战略研讨会,对未来改革发展做出总体战略部署。刘大山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节能环保健康产业集团”战略目标、“六大发展目标”和“十大战略举措”,加快转型升级的“四梁八柱”和“行进路线”清晰浮现。优化主业布局、改善营收结构、实现利润均衡,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意味着中国节能将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追求主营业务板块的均衡发展。


其实,这才是走出危局、破解困局的治本之策。


江西中节能低碳园。


必须坚守的主战场


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中,启迪桑德董事长文一波曾经告诉《英才》记者,有些PPP项目,收益率在1%-3%的PPP项目特别多,有一段时间没有一个PPP项目收益到基准利率以上,全都在基准利率之下。再加上环保企业必须以外部融资的方式,解决前期巨额的资金投入,这意味着环保企业在项目实施初期不仅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出去巨额的财务费用,所以彼时文一波判断,“将会有一批PPP项目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出现问题。”


现实的情况是,还没到3年,很多环保项目甚至是环保企业就已经出现了问题,现金流紧张和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环保企业生存和发展不能承受的痛苦。对此,中国节能对同类PPP项目就采取非常审慎的管控。


与社会各界对于环保企业非常高的期望和盈利预期相去甚远,大多数不明就里的投资者,甚至包括行业里的一些民营企业家都会想,这样一个市场广阔、国家支持、收入稳定的行业,怎么会赚不到钱,甚至还屡屡出现巨额的亏损呢?


有人将问题归咎于国企和央企抢占市场,“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单纯从营业收入规模上来观察,这种说法似乎有所依据:中国节能、光大国际(00257.HK)、葛洲坝(600068.SH)等行业排名居前的大企业,都属于央企和国企序列。


但如果翻看葛洲坝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到,其2018年前三季度环保业务的毛利率仅有2.05%,2017全年毛利率甚至只有0.96%。而中国节能的毛利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中国节能、葛洲坝等国企和民企一样,同样承受着来自全行业高度竞争的压力。


根据刘大山的观察,即便是不算民营企业,仅仅在各级央企的序列中,同样有数量巨大的竞争者——“有1000余家专业子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从事节能环保业务”,个个都有大股东的支持,每家都能渴望在特定领域分得一杯羹。


过去几年大量国企、民企涌入环保领域,是因为在传统的投资领域普遍过热的前提下,大量资本单纯关注环保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的稳定性,因此将其视为资本的“避风塘”,这里面更多体现的是投资需求,但在产业层面是缺乏竞争力的。因此他相信,这些机构有很多最终会选择退出。


中国节能身为行业龙头,同样受到行业竞争格局的冲击,但顶着央企中唯一的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名号和光环,中国节能退无可退,也不能退,必须勇于面对,迎难而上。用刘大山的话来说,节能环保不仅是中国节能的主业,更是中央企业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与行业内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不同的是,中国节能深耕节能环保行业30余年,深知唯有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以更高的视角、更宽的维度来认识这一行业,才能不负使命与重托,践行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使命。


同时,这也是由环保行业长周期、跨地域、跨学科、垂直细分领域众多、技术要求复杂等特点所决定的。


例如,一个湖泊的环境治理,往往需要协调多个省市多个部门,涵盖了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理、上游多条河流沿岸工业排放的治理、土壤修复、园林绿化等多项业务领域。可以说,多数大型环境治理项目,都是综合型治理工程,单纯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角度,难以协调所有相关门类、不同细分领域的企业。


中国节能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从设计咨询、工程建设、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投资建设和运管管理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和节能环保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涵盖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医疗和危险废弃物处置、生物质发电、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土壤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废弃矿井和尾矿库治理等领域,具备很强的环保综合治理能力,发展成为我国节能环保健康领域实力雄厚的旗舰企业。这也是中国节能协助政府开展跨区域、跨专业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底气所在。


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


囊括半个中国、横跨十余个省份的“长江大保护”,是中国甚至是世界上最大规模、最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


2016年初,我国正式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进入了全面加速的新阶段。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到2020年,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与河湖健康保障格局将基本形成,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35年,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安澜绿色和谐美丽长江总体目标全面实现。”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参与长江污染治理,这是中国节能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刘大山说道,“作为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能够赶上长江大保护这一千秋伟业,这是中国节能的极大幸运,也是每一名节能人的极大幸运。”


“具体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主业优势,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域去做环境综合治理。”刘大山告诉《英才》记者。在一座城市当中,有多种污染问题都需要解决。对于中央企业来说,不可能只挑会做的、容易做的、赚钱的去做,然后把不会做的、难做的甩手放弃,需要统筹考虑,分清轻重缓急,长远规划、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对于任何环保企业来说都需要考虑利益的均衡,这也是市场上许多环保企业的内心纠结。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可能更关注一家环保公司的营收规模、盈利能力、技术实力,而站在各级政府、民众福祉的角度来看,真正能够从根本上全面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一定是系统的综合治理。


刘大山认为,综合治理恰好是中国节能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中国节能的发展方向。中国节能可以为中国许多城市、乡村提供迫切需要的综合解决方案。据统计,中国节能各级子公司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已经实施各类节能环保及清洁能源项目130余个,完成投资350亿元。在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以上城市,都设立子公司或有代表处负责,目前已经布局200余个在建、拟建和跟踪项目。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节能参与长江大保护的独特优势,是成为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的底气所在。


众所周知,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但真正落实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人们还是会忽视这个行业内部巨大的细分行业差异:两块临近的污染土壤,在修复的时候可能要使用的技术完全不同。水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治理情况也是类似的,由于具体的污染的成因不同,治理的技术往往也是大相径庭。


任何一家环保企业要掌握所有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行业中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仅仅掌握某几项环保技术,在大型治理工程和区域化的环保治理体系面前显然是不够的。


“治理长江的污染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仅靠一两家央企、国有企业是做不到的,必须要大家共同努力。中国节能要建设的主体平台,也就是大家的平台”,刘大山说。


例如,在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方面,个别技术问题仍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不久前,刘大山专门率队拜访了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并且牵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同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目的就是打造一支手握利器的精锐部队,为解决在长江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在谈到与民营企业合作时,刘大山讲道,“在节能环保一些细分行业,有的民营企业就做得非常好。中国节能要真正成为长江污染治理的主体平台企业,就需要把大家团结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伟大事业。”


巩固综合优势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仅仅是因为拥有中央企业的名号,中国节能恐怕很难成为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截至目前,中国节能本身仍然是国内节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专业最全、专业覆盖面最广、综合实力最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最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


“环保行业中,我们的特色优势是综合解决方案,目前最契合市场胃口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刘大山表示,“这是由环保行业目前的市场情况所决定的,也与中国节能具备从规划咨询、研发设计、投资开发到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为一体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能力的特点相符合。”


目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旗下一共有子公司500余家,其中二级子公司28家,上市公司5家,分布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固废处理、危险和医疗废弃物处置、土壤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污水处理、绿色建筑、智慧照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多个行业,几乎涵盖了环保产业所有重要领域。


在节能领域,中国节能作为我国从事工业节能业务最早的公司之一,历史之长、贡献之大、行业影响力之广,在行业内都是少有的。


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实施总规模居全国前列,名列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首位。在环保领域,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能力,开创了国内多个第一,建成我国第一个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第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处理、第一个高温蒸煮医疗垃圾处理、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污泥焚烧发电等示范项目,投资建设的临沂“固体废弃物生态循环产业园”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静脉产业园”。目前,中国节能城市固体废弃物及农林剩余物综合处理能力位居行业第一,烧结烟气脱硫领域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危险废弃物处置规模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水处理整体能力居全国行业前列,土壤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相关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据刘大山介绍,中国节能也是最早进军清洁能源领域的中央企业,建设了我国第一个百万千瓦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启动项目,建成我国第一个荒漠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第一个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风电装机规模处于行业前列,光伏并网发电规模和单体公司装机规模目前均居全国第一,在清洁能源领域拥有风电、太阳能、地热能3家上市公司。“目前,我们的绿色装机总规模达10GW,年生产绿色电力120亿千瓦时,每时每刻都在为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自己的贡献。”刘大山说。


但实事求是地讲,在节能环保一些细分市场中,中国节能的优势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巩固和加强。在刘大山看来,这绝不意味着在这些业务领域就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因为这是由集团“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这样的定位所决定的。


“作为行业内的中央企业,要有相应的行业地位、有话语权,那就必须在各个细分行业里面有很高排名,有足够的产能或者规模处理能力。但是我们要把自己的定位搞明楚想明白,你不可能在所有的细分领域都做到完全领先。”刘大山说。


环保市场的现状也确实如刘大山的判断,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整个城市或地域的环境治理工作视为一个整体,而非仅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例如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来说,如果仅仅对机动车尾气进行严格的限制管理,而忽视工业和城市服务行业烟气排放的管控,那就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将所有可能对大气造成污染的因素进行全盘考虑,综合治理。


在这个过程中,综合型环保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对于节能环保企业来说,如果只盯着赚钱的业务去做,忽视了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就会和地方政府的诉求合不上拍。


中国节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杀手锏”,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深化务实合作


在中国节能的官方网站中,出现最多的新闻,就是刘大山在全国各地进行调研,与各地政府主要领导开展合作洽谈。


近年来,中国节能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业务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综合服务优势,积极探索形成了雄安、西安、天津、肥城等多种中心城市和区域整体综合解决方案的合作模式。中国节能是雄安新区的第一批建设者,采用全新能源利用理念,提出“能源供应+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完成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综合能源供应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建设。


集团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市就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科技研发、智慧照明、绿色基金等达成“一揽子”合作意向;加强与亚洲开发银行沟通,争取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支持,承接了利用5亿美元主权贷款设立并运营管理京津冀区域减排和污染防治基金的相关工作。


2018年9月,中国节能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高规格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生态环保节能健康等重点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务实合作,合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努力推动海南生态文明建设。


近两年,中国节能与省市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仅今年在长江大保护这一个方向,集团领导就和40多个省市主要领导开展了深入洽谈,与沿江11个省126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各种形式的对接,与浙江省和衡阳市、丽水市、湖州市、咸宁市等省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面对地方政府的迫切需求,面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中国节能的技术实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中国节能深化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刘大山向记者表现了非常明确的积极态度。


虽然目前来看,大量的民营环保企业都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但这绝不意味着因此否定民营企业在环保领域的价值。相反,在刘大山看来,民营企业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前景“绝对广阔”,并且能够和中国节能高度互补。特别是一些有雄厚技术实力的民营企业,更是中国节能理想的合作伙伴。


与那些专业能力强大、术业有专攻的民营企业合作,对中国节能的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也需要中国节能的助力,以更加适应环境保护产业越来越明显的综合化大趋势。


谈起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刘大山对《英才》记者表示,“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我们不可能做到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健康产业集团。”中国节能把今年确定为科技创新年,制定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确定18个重大科技攻关的项目,邀请十几位专家院士参与审核把关、提供支持,集团安排专项支持资金,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滚动支持。


刘大山说,“从项目入手抓科技创新,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就是盯着问题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什么,逐步把集团的科技体系完善起来。而且这些科研项目一定不能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来自一线,我要求必须由专业子公司提出来。”


在刘大山亲自推动下,中国节能正在积极推进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锻造更多利器。


牢记环保初心和本源


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级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认识愈加重视,民众环境保护自觉性加快提升,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解决。


2018年,生态环境部正式组建,环境保护摆脱了此前被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九龙治水”格局,环境治理监管更加集中有力,之前受限于部门掣肘、地域差异造成的环保问题,如今都有了综合治理的政策基础。


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开始面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环境下,有人甚至开始质疑严格的环保政策是否成为经济更快发展的“阻碍因素”,甚至希望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放松环保政策对各种高污染产业的限制,以对冲经济震荡风险。


2018年8月,市场传言,50%的钢铁限产将被取消,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的空气质量指标PM2.5平均浓度及重度以上污染天数的要求将从5%下降到3%。


虽然这则消息最终被证伪,但确实有人相信环境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并希望打破环保“紧箍咒”,来换取对经济发展的刺激效果。


刘大山对此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最近两年前所未有的环保督查不仅正确,而且必须长期坚持,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对永续发展负责。中国的环保政策一定会指引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向着正确方持续发展。


在他看来,中央高层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出台,极大促进了中国生态环境整体状况的改善。但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在农村,量小、分散、广泛的垃圾处理还是一个难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痛点。在这些领域不仅有大量的事情去做,而且直接关系民生,一旦解决不好,甚至会导致各种类型的社会问题。


“要解决的事情太多了。”刘大山感慨。

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河流污染、厕所等卫生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城市很多设想非常好的垃圾分类、处理业务也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环保基础设施和体系搭建的短板。


环保领域的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收益率偏低,公益性特增显著,如果以纯市场化运作的思维去考虑,就很难把现实问题解决好。拿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初始投入金额特别大,时间特别长,但在大额度的资金投入之后,需要漫长的回报周期,甚至不会形成明显的经济回报。


再比如,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但仍有较大差距,真正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节能近年来依托旗下32个垃圾发电厂、污水处理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厂建立环保公益宣传平台,积极开展“节能环保社会宣传日”活动,目的就是促进爱护环境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按照过去的传统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往往是盈利的业务企业抢着做,但站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角度来看,却不能产生最佳的治理效果;不赚钱的项目没人问,但是又会真真切切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诚如刘大山所说,环保是一个公益性特征突出的行业。如果所有环保企业都忽视生态环境的复杂程度,忽视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一味大干快上“抢肥肉”,靠一两项优势做简单的复制扩张,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讲是不可持续的,对企业自身发展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


2018年冬天到了。或许节能环保产业也确实需要一些冷思考,是否应该回归环保事业的初心和本源,去接受它重资产、长周期、低收益、综合统筹、公益特征突出、责任与市场并重的客观现实。


独家高端领袖访谈


环保高维度


最大优势是综合


《英才》:中国节能面对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刘大山:聚焦主业、突出主业,是国家对中央企业的一贯要求。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是唯一的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节能环保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可以说竞争无处不在。除了数量庞大的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等环保类企业,在中央企业范围内也有1000余家专业子公司从事节能环保业务。


适当的竞争当然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如果单纯为了拓展新业务领域,盲目跟风,就容易造成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一些企业对节能环保的行业特征理解并不深刻,试想一下,除环保行业外,还有哪个竞争性行业的投资回收期能达到15年?现金净流出持续10-15年?所以说,节能环保是一个公益性特征突出的行业。


《英才》:你认为环保行业高度竞争的局面怎么改变?


刘大山:节能环保领域的充分竞争、产业集中度不高是客观现实。很多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这样一个过程,这是行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只有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才能更加专业、更有效率地推进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当然也是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在美国固废领域,3%的节能环保企业承担了其国内90%的业务量。


推进重组并购是提升产业集中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节能已经把推进重组并购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我相信很快就会能见到实质性效果。


《英才》:中国节能相比竞争对手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刘大山:中国节能成立已经30多年了,是国内最早从事节能环保业务的企业之一。目前集团主业基本覆盖节能环保各主要细分领域,这为提供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是中国节能的最大优势所在。比如在参与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工作中,集团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沿江11个省市、126个地市对接,一地一策、一城一策为政府提供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


国内许多城市都面临多种污染问题。作为中央企业,我们不能挑肥拣瘦,只捡好做的做,只捡容易挣钱的项目去做。既要做好城市的固废处理,也要解决农村垃圾量小、面广、分散的难题。统筹规划、系统推进,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担当,也考验企业的综合治理能力。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区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把长远规划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污染问题解决好。


综合治理是中国节能的优势,同时也是未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唯一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必须努力打造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主体平台,为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最佳解决方案。


调结构


《英才》:现在环保产业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不少企业面临着流动性危机,对此你怎么看?


刘大山:企业的发展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由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决定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面临着“成长中的烦恼”。比如,集团主业结构、营收结构、利润结构都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去年,中国节能在镇江句容组织召开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暨改革发展战略研讨会,我们称之为“句容会议”,对推进集团改革发展做出了总体战略部署。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各业务板块实现更加均衡发展。


现在集团的“4+1”主业板块中,其中一个就是大健康板块。大健康每年的净利润在集团利润总额中占了相当比重,现金流也很好,为发展其他主业板块提供了有力支持。所以你刚才提到的流动性困难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不同业务间的相互支持中加以缓解。但这绝非治本之策,最根本的还是要练好“内功”,要让各个主业板块均衡发展。


《英才》:有哪些领域是中国节能较少考虑去运作的?


刘大山:中国节能是中央企业,在选择项目方面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一定是企业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使命。同时,作为中央企业,也必须确保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比如说流域治理这类项目,集团在决策时就格外慎重,控制比较严格,相比其他传统项目要更加精打细算,要有更高的投资回报要求,而且必须风险可控。这其实也是对国有资本负责,是对业主方负责。


《英才》:中国节能的资产负债情况怎么样?


刘大山:刚才我谈到了调结构是集团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调结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工作重点就是在向节能环保领域,向主业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把资产结构由“重”向“轻”上调。传统的节能环保产业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规模增长基本依靠投资拉动。在当前降杠杆、减负债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结构调整降低带息负债,这也是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中国节能将坚定不移结合自身实际推动资产结构调整。我们强调向轻资产调整,并不代表不做重资产业务,而是力图让轻资产业务发展的更快一点,让主业领域内的咨询规划、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等业务壮大起来。


前景光明


《英才》:相比目前主流的BOT和PPP模式,什么样的环保业务模式更健康?


刘大山:不论是从哪个角度讲,企业投资总要讲回报。企业经营当然有风险。每一个项目都会受到方方面面的条件限制,这些都需要企业经营管理层统筹考虑,否则就会埋下风险。


就拿中国节能参与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这项工作来讲,作为中央企业既要提供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又要积极探索形成新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真正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我在很多场合都讲到,推进长江大保护面临的一个现实情况就是,仅靠财政资金、靠企业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数以万亿计的资金需要的。必须想办法把社会资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可持续、可市场化的商业模式,这样才有助于形成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长效机制。


《英才》:中国节能的研究院和研究机构未来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大山:中国节能旗下有专业的节能环保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机构。我们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健康产业集团,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中国节能的研究院和研究机构,将在集团新发展战略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2018年是中国节能的“科技创新年”,集团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制定了三年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确定的18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这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我要求不能由集团总部来定,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必须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由子公司从具体项目实施和运营工作实践中提出来,再由集团把关审批。


《英才》:现阶段有些民营环保公司遇到了一些困难,你怎么看?


刘大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前不久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会议再次重申了我们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一贯方针,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一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给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大家都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国有企业当然也有责任加强与民营企业深入合作,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前一阶段社会上有人发表“国进民退”的言论,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是“国民共进”。近年来,中国节能认真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决策部署,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旗下民营企业参股的子公司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节能将进一步加强与节能环保行业内的优秀民营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英才》:科技、大数据也在环保领域渗透,中国节能是否有布局或探索?


刘大山: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节能环保更高效、更精准,也更智慧。环境指标的实时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评价等,都可以做到同步采集、动态分析,并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及时呈现。


中国节能旗下就有从事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大气监测的专业公司,在智慧城市、智慧环境方面也已经开始布局。我们在西安建设了智慧环境监测中心,在污染源、排放点设立监测点并组网,哪个地方出现异常或超标,马上把信息传递给信息处理中心、发送给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准确查处,大大提高了处置效率。在长江流域环境监测信息集成方面,集团也正在积极布局。


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政府来讲是管理效率和能力的提高,对企业来讲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环境监测需要有高度灵敏的传感器、需要精密的分析设备、要有强大数据处理计算等,这些都是巨大的市场,存在着许多商业机会。我们相信,在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集成和深度分析业务拓展过程中,一定会给集团带来更多新的业务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