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的“琦泉模式”—访山东琦泉董事长董统玺

麦电网 2018-12-06

所属频道: 专题 关键词:

专访梁贺贺 | 以燃料定锅炉,才能充分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中节能(烟台)生物质能热电有限公司

专访尤玉伦 | 提高生物质电厂热效率,需推动发展热电联产

那些年

琦泉集团的前身是始创于1989年的平阴热电厂,8年间生产经营一直举步维艰。1998年,时任董事长董静波临危受命,将这个当时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小国有热电厂扛在肩上,展开了琦泉发展史上轰轰烈烈的“一次创业”。

为了生存,他克服重重困难,调整产品结构,尝试新能源,进行循环水供热改造,直至2001年底实施股份制改造。有了自主权的琦泉焕发了机制活力,却也迎来市场的当头一棒。

自2003年起煤价不断上涨,220元、340元、470元、550元……一路飙升的煤价让琦泉陷入了困局。“活不下去就得想办法,琦泉打破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通过燃料来源多样化和产品服务多元化,向节能降耗要效益。”据董统玺回忆,琦泉一方面反复试验用原煤掺烧煤泥的办法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又进行节能技改,大胆放弃以往的汽水交换供暖方式,利用废弃的余热进行低真空循环水供暖,不仅提高了供热质量,降低了用热成本,还普惠百姓民生。直至今天,23年过去了,平阴居民供暖价格仍保持17元/平方米。

除了售电、售热,琦泉还售汽,向齐鲁制药、伊利及其他小型木材加工企业输送工业蒸汽,同时琦泉创新思路,开创了热电厂“售风”的先河,利用自身优势,投资建设汽拖风机,为合作企业输送压缩风,使合作企业取消了电动机带风机的运行方式,减少了两级能量转换过程。

一系列创新技改,让琦泉实现了能源的四级梯度利用,形成了“热、电、风、水”四联供的用能模式,也使琦泉从一个地方性热电企业发展成为一家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次创业。

那片天

近年来,环保问题越来越严峻,作为一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琦泉自2008年就地取材,利用压缩秸秆发电。2010年国家鼓励农林生物质发电,统一执行标杆上网电价0.75元/千瓦时。乘此东风,琦泉集团开始谋划建设生物质发电厂,努力寻求企业转型升级,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

2012年,旗下第一家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济南玮泉生物发电公司正式投产。“玮泉的投产,坚定了集团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和信心。”董统玺介绍,该项目主要以本地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废弃物为燃料,每年可消耗各类秸秆30万吨,替代标准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增加农民收入近6000万元,是国家鼓励支持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产以来,集团呈现出安全基础牢固、经济运行平稳、管理方式独特、社会形象良好的局面。

随后5年时间里,琦泉集团借鉴玮泉生物发电的成功经验,紧紧围绕生物质发电这一主题,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吃干榨净,先后在济南商河、贵州金泉、菏泽郓城、河北大城、临沂兰陵、青岛等地建设电厂,初步形成“投产电厂8家,在建电厂4家,签约项目6家”的发展格局。总装机超90万kW。更多的农林废弃物在琦泉手中“变废为宝”,秸秆、木薯干、红木废料、甚至残币等都成为发电的燃料,二氧化碳回归农作物,残渣制砖,真正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打造循环经济新模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琦泉集团已发展为一家总资产60亿元,拥有专利技术150余项,山东省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第一、全国第三的新能源企业,每年消耗秸秆3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50万吨,相当于植树2.5亿棵。

如此骄人的业绩,是琦泉人凭借29年的厚积薄发,一路风雨兼程,不断开拓创新取得的。董统玺表示:“这得益于集团领导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得益于团队的同心协力,更得益于‘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一块拼’的企业精神。”

那颗心

作为琦泉新一代带头人,董统玺拥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思路,更深知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自回国后,就坚持“产业报国”的初心,以“乘环保东风,享能源替代红利”的理念,用稳健扎实、积极进取的姿态,深入一线,探索琦泉跨越式发展新模式——

带领琦泉推出“四位一体”分布式新能源解决方案,即以生物质热电联产为核心,辅以垃圾处理、光伏、风电等技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清洁的电、热、冷、气、水、风等能源产品和解决方案;

与香港科技大学组建新能源联合实验室,共同研究生物质灰的综合利用,形成“秸秆从农田中来,燃烧发电后,变为有机肥再返还回农田”,真正达到绿色、循环经济;

积极推动与合作伙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与台湾中鼎集团、华鲁集团、中电投、东方集团等22家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成立电力设计院、电建公司、安装公司、制造公司,形成开发、设计、建设、运营一体的EPC管理模式。在建设速度、工程质量、团队建设、运营管理等领域均称为行业内的标杆与典范;

初步涉足融资租赁、通用航空、文化传媒、软件服务等战略新兴行业,并做得风生水起……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的企业集团正逐渐形成。

而随着琦泉规模的扩大,管理方式亟需改变。董统玺积极推进生产管控平台、财务共享平台、燃料管理平台、电子采购平台、OA办公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建设,为生产实时监控及指导、财务集中管理、燃料规范标准、采购公开透明、无纸化办公以及流程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在短短的4年内,董统玺已经把一个传统的电厂变身为一个自动化管理的“绿色智慧电厂”,实现了集团自动化管控。

同时,他视人才为企业第一资源、视员工为公司第一财富,坚持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不动摇。“什么都能缺,人才不能缺;什么都可以没有,人才不能没有。”为了配合公司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支敢打硬仗的人才队伍,2015年,琦泉启动了“5100人才计划”,即5年内培养100名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师,让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能想做事、能做事,并且做成事。

那份情

成功企业的金灿灿桂冠下,总有一份家国情怀,这源自对员工、对客户、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更源自浓浓的渗入骨髓的爱。

文化最能凝心聚力。走进琦泉,一面贴满标语的文化墙格外醒目,“坚定信心,知难而进”“负重经营,开拓创新”“发展源于创新,创新源于学习”等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琦泉人的共识。

“企业既是工作的地方又是个大家庭,公司为员工营造家一样的文化,员工就会像爱家一样爱公司,也会更加安心工作、用心创新。”就拿建设中的广西公司来说,管理人员均为山东派驻,不仅要适应南北方环境、饮食的差异,还要忍受与家人的别离之苦,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琦泉想尽办法将家属调往广西共同发展。

琦泉还将企业管理和党建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每年评选、表彰优秀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举办讲座培训等,通过党的组织、工会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成员,为实现共同的创新创业梦,奉献着智慧与汗水,铸就着一个个辉煌。

除了对员工用情,29年来,琦泉始终坚持“做企业勿忘做公益,创效益勿忘惠民生”的信念,以“发展热电,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进行生物质产业扶贫,开拓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宣传”的特色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的三赢。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琦泉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由企业每年先行支付3600元,每户每月提供1吨秸秆,使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走上致富之路,真正将扶贫工作转变为可持续性的、“造血”式产业扶贫。2016年8月,董统玺亲自组织“郓城琦泉秸秆发电项目竣工暨精准扶贫活动启动”,现场与贫困户代表签订协议,并发放扶贫款;除了郓城,玮泉公司也被评为平阴县精准扶贫示范基地。依托生物质产业,琦泉集团每年间接增加农民收入近10亿元,相当于解决30万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琦泉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当地百姓送去光明、送去温暖。董统玺表示,当初选择生物质能源产业作为公司发展中心,一是看中了它的经济收益,二是看重了它惠泽百姓的社会效益,对惠及“三农”、加快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未来几年里,董统玺还将积极带领公司进军垃圾发电领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平阴县慈善协会的会长单位,琦泉更不忘参加慈善公益事业,出资改建平阴将军希望小学、农村养老院、大城书画院等。“文明琦泉、和谐琦泉”的社会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董统玺踌躇满志,带领琦泉不断深耕生物质能源产业,加快推动技术创新步伐,以一致向前的合力“争创五个中国一流”和“打造五个品牌建设”,实现琦泉的航空梦、黄河风电梦、碳交易梦、绿色售电梦……成为中国生物质行业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