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理念如何“入脑入心”?海外有何他山之石?

麦电网 来源:文汇报 作者:麦电网 2019-09-25

所属频道: 报道 关键词:

中国式碳市场 | 宾晖: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上海经验

沙尘来袭!今天的北京让我想起了11年前的一场能源峰会

国网国调中心调度运行处皮俊波:坚持“四个自信” 实现电力

麦电网讯: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地已近三个月,初步效果明显,沪上社群组织、社区居委会联动推出一系列公益项目,出版界和书店也联手街道策划多场亲子活动并出版普及读本、漫画绘本等……在这场持久战中,活跃着一批专业社会组织的身影,如何鼓励引导社会组织进一步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力量?怎么让垃圾分类理念及知识“入脑入心”?


  “新时尚,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主题论坛日前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召开,围绕“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市民政局联动相关领域专家展开探讨,交流分享社会组织典型优秀案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上海开展垃圾分类、进行资源利用以及相关环保活动的社会组织已有近百家,他们在社会动员、行业引领、资源化利用、创新示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组织成了垃圾分类这把“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助燃剂”。


  业内透露,全市220个街镇工业园区中近半数已引入社会组织或专业第三方企业开展社会动员、宣传教育,以及垃圾分类一小区一方案的政策设计和技术探索。他们有的走入社区,利用画廊、板报、公众号、公益微电影等媒体,通过编制小剧目、手工制作环保产品等形式,进行垃圾分类组织动员宣传;有的帮助快递、物业等相关行业制定发展绿色标准,倡导建立自律诚信;有的以项目运作、活动策划为重点,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支撑,进行“旧物回收日”“垃圾分类微体验馆”等创意品牌设计。


  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任艳萍谈到,前不久社区公益挑战赛主题定位“可持续的社区”,中学生积极参与区公益项目设计,“垃圾不分类,地球两行泪”,学生们通过头脑风暴和社区观察,设计一系列公益宣传产品,包括公益海报、漫画展览等,小小绿色志愿军提醒大家湿垃圾要除袋。“有的小区宣传海报中的字太小了,老花的爷爷奶奶看不清楚;有时密密麻麻的文字太多,小朋友们又看不明白。我们倡导小手牵大手,设计一些便于理解传播的视觉化呈现。”


  海外有哪些“他山之石”?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宋慧分享了多个案例:在德国柏林火车站,醒目垃圾箱上有四个孔便于投放分类,塑料瓶上有0.25欧元标志,推行押金制退掉瓶子可获0.25欧,提高市民的积极性;瑞士垃圾投放设施上标了定时定点,厨余等湿垃圾一周才回收一次,嫌破袋麻烦的可以去超市购买可降解的小塑料袋,价格是3.5瑞士法郎10只,这样就可以与装着的有机垃圾一起丢弃


  在日本,如果不按照规定扔,扔出去的垃圾往往又被人放回家门口,有的甚至会受到邻居或公寓管理人员“当面指导”。悬疑推理日剧《轮到你了》最近在国内特别火,有网友戏称它是“垃圾分类宣传片”,剧中负责清洁的木下茜,没有参与游戏,总守在垃圾桶旁边,幽灵般出现,台词“垃圾有好好分类吗?如果没有我可要诅咒你的。”更是成了弹幕素材。不过这些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垃圾分类在日本的全民动员、全民参与。


  比如,日本饮料瓶要分为瓶体、瓶盖、包装膜;家里炸天妇罗、炸猪排的剩油不可以直接倒掉,要去用“凝固剂”凝固后,再用报纸包好,放入可燃垃圾……凡此种种,将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以日本首都东京为例,垃圾分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最早只分为可燃垃圾和金属、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后来分类越来越细,一个烟盒必须分成塑料膜、锡纸和硬纸盒;塑料水瓶分成瓶盖、瓶体、包装膜。东京大田区垃圾分类手册有30页,共列了500多项条款。


  宋慧介绍,爱芬环保是2012年成立的一家社会组织,主打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截至2018年底共在上海309个小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超18万户市民。“爱芬模式”通过教育宣传,链接各利益方,创造比较可行的条件,推动每位居民个体参与,形成社区自治的氛围。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马西恒教授谈到,共建、共治、共享,最终需要利益共享,“垃圾减量分类,绝不能仅仅当成一项工作任务,而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拥抱绿色、拥抱健康,人人都喜欢,但要找准切入点,引发社区居民的兴趣。”上海徐汇区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主任尚艳华以“绿主妇”品牌为例,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家合作伙伴,投入了几百万设备和资金,社区垃圾减量有了基础,2017年从全品回收到干湿垃圾分类,形成了湿垃圾生态循环链。“比如我们的湿垃圾不出本小区,自动破袋就地处理,有消灭型,也有变废为土的,居民种花,在社区打造生态循环链,每个人充分感受到垃圾分类让生活更美好了。”


  “垃圾分类”四个字,这头牵动数千万家庭每日生活,另一头紧密交织在多个行业的再生资源管理。比如,沪上首批铺设1000个回收箱,助力上海快递网点绿色回收全覆盖。上海市快递行业协会秘书长高镇海透露:中国快递业规模连续五年世界第一,达到全球包裹量60%,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但也带来了快递包裹垃圾问题。“上海快递量去年35亿件,日均1200万个包裹,高峰达1800万个包裹。这么大的量,包裹外壳对城市垃圾处理造成了很大压力。未来全国要设立一万个回收点,包装怎么解决,包裹如何要回收,都有大学问。”


  论坛现场,多位专家谈到,眼下大量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遍及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运输全环节,他们是全社会垃圾分类氛围的“营造者”、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公益项目的创意“设计者”、垃圾分类科学标准制订的“探路者”。社会组织在推动个体参与、社区自治、志愿者培育和长效化管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社区情况调研、活动项目设计、居民协商共议、资源链接整合等具有专业特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